山东旅游民间剪纸有“铰花”、“抠花”等俗名,盛行于东部和北部,最有特色的是
滨州、高密和胶东地区。
滨州的剪纸主要分布在黄河、徒骇河沿岸的村庄里,有窗花、墙花、顶棚花、灯花、门笺、喜花、鞋花、枕头花、门帘花,帐沿花、腰围花、荷包花、肚兜花等形式,在风格上既与黄河中游的
陕西、
山西民间剪纸有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,又有山东地方自生自长的滋味。
高密民间剪纸,称为地方上的“一绝”,构思精巧,又大胆夸张,细部极精致,通体又热情奔放。这里民间剪纸家很多,可说是巧手如林。农民范祚信 (男)是闻名遐迩的剪纸家,他的母亲、妻子、妹妹、女儿、儿子,个个都是剪纸艺术家。
胶东民间剪纸分布于古莱州与古登州各具,以莱州市、
蓬莱市、福山区、栖霞县作者最多,作品最具代表性。胶东剪纸以精巧纤细繁复为特色。近年涌现的民间剪纸家于平、任凭夫妇在国内外许多地方表演,被誉为“民间艺术大师”。栖霞县的栾淑荣
出国作剪纸表演,号为“魔剪”。
对于作民俗旅游的人来说,山东民间剪纸的民俗功用应该是饶有兴趣的题目。民间剪纸在各种场合的实用一言难尽,单以婚礼仪式剪纸为例,便可见这桩事物的多彩。
打扮新房,顶棚上剪“顶棚花”,窗上、门上,遍贴“喜花”。迎亲队伍经过的地方,沿路都贴剪纸喜字花。新郎携带饽饽、猪头、猪肉到女家,上面必贴“饽饽花”、“猪头花”,“鸳鸯肉花”。新娘陪嫁,所有的衣柜上、箱橱上、梳妆台上都要放剪纸喜花,脸盆、茶盘、肥皂盒和电视机、收录机,也都以喜花作装饰。新娘的头饰剪纸总称为“头花”,簪于两鬓的叫“福寿花”,戴在发髻上的叫“纂花”。陪嫁的面食上用的叫“火食花”,拜天地所设的花烛蜡台上,要装饰“锡烛台花”。
潍坊农村定婚时男方要蒸两个大饼送给女方,每个饼用面五斤,饼上贴与饼同样大小的大红剪纸图案。女方收饼后回敬十个大馒头,每个重一斤,每个馒头上都贴花串双喜剪纸。
在旅行中搜集剪纸,同时记录民俗事象是一项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。